行為文化是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實踐和集中表現。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空間形式和物質載體。
物質文化:
一是優化文化景觀建設。結合現有條件,做好校園環境與景觀的整體設計,規劃建設若干與校園環境相融合、體現學校傳統、彰顯學校精神與辦學理念的重點景區,不斷優化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強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和綜合治理、安全穩定工作,建設衛生、文明、安定的和諧校園。
二是完善文化設施建設。加強現有各類文化設施的規范管理和日常維護,提高使用效率。推進公共文化教育和活動場所的建設。完善網絡等新媒體陣地建設,不斷拓展大學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注重信息化校園建設和互聯網管理,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學校校報、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媒體建設,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設施的傳播作用。
三是注重品牌形象建設。規范使用學校名稱、標準色、標準字體以及校標、?;?、校旗、校歌等文化標識,加強名片、辦公用品、紀念品等學校文化產品的開發、使用和推廣,定期開展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使用督查。做好新建樓宇校內建筑的內部裝飾,注重彰顯學校文化內涵。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一是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深入挖掘學校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學校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不斷提煉具有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特征。
加強校史校情教育,發揮校史育人作用。拓展校友文化,加強校友會建設,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資源,傳揚學校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校訓的宣傳教育,拓展實踐載體,發揮校訓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與影響力,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工作、學習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規范。
二是著力提升育人理念。全面深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加大教育教學工作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通過一課堂、二課堂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宣傳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特色和發展規劃,促進師生、校友對辦學理念高度認同,成為師生的行動指南和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