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的追求始終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表現的形式,校園物質文化是實現校園文化的目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是提高學校文化的必要前提;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是我們能更好的體現學校文化內涵。
校園物質文化是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是我們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各實體結構關系,都反映了校園建設的價值觀。完善的校園文化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寓教文化、寓教文化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完善校園文化教育設施、能夠很合理的布局、是我們在文化建設中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筑和校園文化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陶冶校園中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中人的美好心靈,我無限教育意義。將激發校園中學生、老師開拓進取精神,還能約束校園中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一、班文化的內容:
班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學生為主體,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為主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審美能力和身體心理素質為目標,由全班師生在教育、教學、生活與各種活動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的以班物質環境、規章制度以及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班精神、心理傾向為主要特征的班集體文化。
二、班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
所謂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環境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比如教室墻壁上的名言警句,懸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等。而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種班規約,構成一個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環境;觀念文化則是關于班、學生、社會、人生、世界、價值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彌漫在班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則是行為文化。
三、“硬文化”的建設的作用
一個班是否具有教育氣息,是衡量這個班優劣的重要標準。在一個窗明幾凈,富有極厚文化氛圍的班中,全體學生會自發地形成一股濃郁的學習風氣;學習和掌握豐富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學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班文化通過加強文化之間的互動,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主動接受文化的熏陶,從而不斷提升個人境界。在這樣一種積極向上、溫馨和睦的環境里也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觸動學生自發地加入建設班文化的行列,使班文化的建設與學生的發展構成積極的互動,取得教育的成功。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環境出人才”,無不證明了環境文化的重要性。
四、“硬文化”建設——構建有特色的班物質文化
班“硬文化”環境建設的法則是:力求樸素、大方,適合學生,突出班特點。
1、注重教室的衛生。干凈的教室不是打掃出來的,而是保持出來的。平時的工作中,要經常教育學生看到地上有紙屑就主動撿起來,課桌椅擺放整齊,掃帚、水桶理整齊等,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責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衛生是班文化環境的基礎,有了這個“地基”我們就可以添磚加瓦了。
2、重視教室的布置。
班集體奮斗目標是維系班師生為之奮斗的紐帶,“班訓”或“班徽”可張貼或懸掛在教室的醒目之處。教室的正墻應懸掛國旗以及張貼治學格言,兩側的墻壁可以貼一些字畫、人物等(可以由學生選出);教室的四角,可以把它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書畫角等;后面的黑板報應定期更換,由學生自己排版、策劃;教室的布置不能亂,應使各個部分都和諧統一起來。好的辦法是先確立班的主旨,如布置一個熱愛自然的班,我們就可以以四季的變化來布置,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如果要布置成為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班,就締造“書香班”氛圍。
3、建好圖書角或閱覽角
引導和鼓勵每一位學生把自己喜愛看的書和報拿出來,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讀書活動以及各類征文比賽,爭做讀書角的“熱心讀者”。這些舉措,可以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圖書角發揮其應有的文化源作用。